迎面而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总裁——刘亦方
中国制造2025”最近成为热门话题。看到一些文章大吹“中国制造2025”,甚至断言,2025 的中国制造必将打 败“德国工业 4.0”。中国是一个盛产流行词汇的国家,干什么都是一窝蜂,现在每个理科生张嘴就是天使投 资、A 轮 B 轮、新三版等等,文科生个个在谈科技创新、智能制造、虚拟现实,放眼望去,好像满大街都溜达 着未来的乔布斯、马斯克,祖国大地掀起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种浮躁的气氛中推 出的中国制造 2025 真的就能让中国的工业实现脱胎换骨的飞跃?
作为一个企业家, 我经常在想 :中国的企业应该向何处发展?过去的口号是做大做强,现在大家都在谈创新 。我认为,企业最重要的首先是要做“精”。
按照国家 GDP 总量来衡量,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了,我们先看看其它经济大国是靠什么坐上世界前 五这个宝座的:美国的创新能力无人可敌,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培养孩子们的开拓性思维,拥有扎实的基础 理论科学研究能力,还有完善的金融体系,这种创新的土壤根本不是轻易可以复制的。再看看日本和德国,上 至企业主下至普通员工,工作的认真程度、对产品质量的苛求可以说是到了变态的程度。美国的成功靠的是‘新’ , 日本和德国靠的是 ‘精’。美国以创新能力独步江湖,并不代表他们的产品不精,美国制造的质量也是很好的。日德靠精,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底蕴也是相当的强,他们不但能研发出精美的科技产品,诺贝尔奖也拿了不少。
中国的企业是什么情况呢?比精还不如美国,比新还不如日德,依赖廉价劳动力和众多的人口,就是发展的大 。这种大其实是缺乏根基的傻大,既没有技术门槛也没有精工细作,这样的产品放到哪里都能生产出来。最近 大量外资工厂迁往东南亚,甚至回归美日,就是因为中国制造没有任何不可替代性。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是:低端制造,存在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的问题,现在竞争不过东南亚等国家;高端制造,跟 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国的工业正处在中间地带,两头受压,随时面临大规模外迁的风险,势如危卵。
中国制造 2025 是个很好的概念,但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德国在2013 年就提出了“工业 4.0”的计划, 它描 绘了制造业的未来远景,提出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这两年美国、日本、韩国等很多国家都提出类似的目标。这些目标或者计划本质上就是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提 升到信息化,实现再一次飞跃。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革命,已经成功的改变了零售模式,用户通过电商直接购 买货物,绕开了零售、批发、经销等环节,大大降低了购买成本也提高了效率。而这次工业革命将是互联网给 生产模式带来飞跃,有人称其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本质就是减少管理环节、缩短供货流程。试想一下,未来 如果你想买一辆汽车,当你在网上选好型号和各种配置后,按下回车键的那一刻,生产线上为你定制的那辆车 就已经上线了。这台汽车生产完成后,直接打上你的信息,通过物流系统送到你家,整个过程全部由计算机、 互联网安排,几乎没有人的参与。这样的生产模式除了将人为错误最小化以提高生产和服务质量之外,还会大大降低成本。
第四次工业革命,到底给中国带来更多的机遇还是挑战?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工厂,主要就是中国的人力 成本较低。请注意,我说的是人力成本而不是劳动力成本。一般工业产品的劳动力成本还不到生产成本的 10% ,而将近 50%是管理成本,管理成本中主要是管理人员的薪资、福利待遇和日常开销,通常一个管理人员的成 本,是劳工的十几倍,而两种成本相加就是人力成本。中国制造的竞争力,除了廉价劳动力之外,更重要的是 相比国外更廉价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先进国家在中国设厂,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当工业信息化革命 完成后,大大减少了管理人员,那么问题来了,随着管理人员大大缩减,人力成本大大降低,德国制造的成本 有可能降低 30%-40%,他们还有必要在中国设厂吗?国产产品的出口还有那么大的竞争优势吗?如果一辆原装 奔驰卖十来万的话,你还会买国产车吗?如果人力成本大大降低,那么跨国公司在海外设厂人力成本将不会再 是重点,而土地成本、生活成本、社会环境、税负等因素会成为更主要的考虑因素,中国还有竞争力吗?
国家领导认识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是一次重新洗牌,正在积极的想办法应对,对中国来讲确实是件好事 。但是中国制造的现状大部分就是低成本的粗制滥造,即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工匠精神,这是什么造成的呢? 市场规则不清晰,执法不严格,结果自然是劣币驱逐良币。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远不是领导提出个口号 ,各种智囊团做些文章就能解决的。中国的法制建设、市场环境还比不上十九世纪的英国,谈什么第四次工业革命?
回想一下,90 年代初中国的轻工业产品生产还很落后,买台电视机都需要绞尽脑汁靠关系花高价才能搞到手。 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就变成了制造业大国,不但能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发展速度确实很快。制造业 在目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够很快的涌入中国,为什么不会很快的搬到其它国家呢?中国工业像是建在沙漠 上的摩天大楼,最需要的是稳固基础。
面对这样一种表面繁荣,实际却暗藏着巨大危机的背景下,我们每个人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我觉得应该推崇 和学习一种精神一一“工匠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是 : 对自己职业的高度尊重,对履行职业责任的高度自觉 ,对做每一件事情都极为用心精益求精。而这种“工匠精神”在日本的各行各业都是非常普及随处可见的。你 走进任何一家小饭馆,不仅店堂整洁而且卫生间干净无异味 ; 他们的出租车司机总是把车和自己收拾的一尘不 染……他们做事用心,尊重职业形成了自觉习惯。由此可见,尽管日本的八九十年代的制造业辉煌不再,但是 “日本制造”仍是不可替代的原因所在。
作为企业家和每一个员工,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日本人,都应该学习日本人的那种认真做事的工匠精神,产品和 服务做到精益求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工业革命需要创新精神,更要有创新的能力。创新精神来自于对所有现有理论和实践的怀疑和挑战,不停是思 考是否有更好的解释或方法。创新能力就是在创新精神的推动下, 找到更好的解释或方法。我认为创新精神和 创新能力是很难培养出来的,更多是来自创新者本人的天分,这种天分无法制造却能够被扼杀。就像你无法培 养出一个马拉多纳,但是一定会有和马拉多纳具有同样天赋的孩子因为没有机会接触足球而被埋没。我们今天 的应试教育,要求孩子们死记硬背,很多问题根本不允许学生思考和讨论,因为只有记住标准答案才能通过考 试。这种教育体制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恰恰就是在扼杀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因为所有的创新都是源自于 去否定过去的冲动,如果教育方式就是让我们接受一切标准答案,根本不让我们去思考或者挑战这个答案是否 正确,我们慢慢就会习惯了接受而不是思辨,一个从小就被禁锢了的大脑又如何会产生出奇思妙想?创新又从何而来?
对于我们每个有着强烈创新愿望的人来说,如何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呢?首先必需多观察, 多学习,多思考。 观察和学习的目的是知道,思考就是通过不停的思辨,想办法去否定现状并去提高它,其实这就是一个创新过 程。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的证明和证伪的过程,很多发明也是这样产生的。
新的生产方式必然会带来很多的变化和冲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面对即将来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