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在》
大概是在1974年,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放暑假在北京姑姑家小住,大伯也来北京了。大伯上海交大毕业,常年在深山老林修桥筑路加上自己没孩子,性格有点古怪。每次放假见到我和小我一个月的表弟,挤兑我们就成了他最大的消遣。他这次来主要就是批评我们的动手能力太差,在大赞了一个老朋友的儿子之后就带我们去了这个孩子家。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王在,比起还是小男孩的我们,他已经俨然是个大人了。声音沉稳带着磁性,不苟言笑很认真的和大伯聊着他刚刚装好的电视机。我似懂非懂的听他侃侃而谈,因为一个半导体器件在市场上买不到,最后他如何修改了电路,用了其他能买到的器件把电视装上了等等。终于,他准备让我们看一下他装的电视机了,我们屏住呼吸看着他把桌上的一块布掀起,里面一圈硬纸盒,一堆各种电子元器件镶嵌在一块木头板上。看着这一堆破烂,我差点笑出鼻涕泡来。但是当他打开开关,纸盒上的一个小荧光屏闪了几下出现了人影时,我惊讶的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回家的路上,大伯用他一贯的嚣张语气,大谈王在小时候如何好学,现在他只是个高中生就能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各种电器等等,并且不失时机的讽刺挖苦我们,这次我彻底放弃了抵抗,一路都在沉思。
后来文革结束,听说王在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考上了当时理工科学子梦寐以求的中国科技大。再过几年,我也大学毕业了,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美国力博特公司任中国部总经理。那个年代正规大学毕业生都在政府或国企工作,因为没有保障很少有人愿意到一个外企工作。我们公司很难招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有些技术性工作还是需要理论功底比较深厚的人才。后来有亲戚向我推荐王在,因为儿时的记忆我欣然接受,免去了所有考试和面试他就成为了我们的正式工程师,我知道在这个公司里没有人够资格考他。
我和他在相隔14年之后再次相见,大家的身份完全调转,我已经从一个拖着清鼻涕的小屁孩成长为美国公司高级经理,手下管着几十人。他还是那样严肃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埋头在具体事务之中,大家都很忙很少有时间交流。
1992年丰联公司成立,王在找到我说想跟我着去创业,他就顺利成章的成为了丰联企业第一任工程部经理。他的才华在这个位置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都让所有人信服。当时公司流传一句话:王在能修好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公司卖出去的还是买回来的。记得一次复印件坏了,厂家来人修了几次没修好,王在正好出差回来,一晚上就搞定了。 丰联成立后的一天,王在找到我请我给大家写一篇文章,那段时间我的繁忙真是难以形容,我在仓促之中写了个短文是交了差。让我惊讶的是几天后,他拿来了一沓印刷品封面上是“丰联人”这三个大字,里面就有我写的那篇文章,并且告诉我他准备长期发行这种丰联人自己的杂志。就这样,“丰联人”诞生了并陪伴我们走了二十多年。王在把第一本简陋的丰联人杂志交给我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好像就是发生在昨天。
除了丰联企业工程部经理,还兼任丰联广场采购部经理、丰联物业工程部经理、丰联人主编和公司各项活动的主持人,当然公司所有设备的维修也是他经常客场的角色。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随着丰联广场的落成和集团业务基本走上了轨道,王在也于1998年底提出了辞职。他希望到更广阔的世界去闯荡一下,特别是希望在市场营销方面有所尝试。 我以前就说过,在丰联我有两个高智商的聊天伙伴,一个是王在,另外一个就是副总裁胡小林。和这两个人聊天不但是一种享受,更在脑力激荡后每有所得。人”这三个大字,里面就有我写的那篇文章,并且告诉我他准备长期发行这种丰联人自己的杂志。就这样,“丰联人”诞生了并陪伴我们走了二十多年。王在把第一本简陋的丰联人杂志交给我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好像就是发生在昨天。
作者:刘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