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企业文化"

首页    漫谈"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这个词现今已成为一种时髦,世界先进的工业国在研究,后起之秀的中国也在寻找。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它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本文命题为“漫谈”,目的是希望读者以一种轻松的、质疑、探讨的态度来阅读,而不是将它视为什么“董事长训令”,或者,什么有识之士深入研究后的论文。因为,既谓“文化”,就只有格调内容的区别,而没有好坏之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人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对某种文化论长非短,进行褒贬。本人只想就“企业文化”相关的问题,谈谈自己不成熟的一些看法,如能因此引起一些人的兴趣,从而诚实大胆地提出各人的见解,也就达到目的了。

一、 文化的形成

文化是在一定历史、社会、经济等条件的交相影响下,群体行为的互相作用而形成的,反过来,某一个时期的主流文化,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状况和大多数人的思想取向,所以没有一个人可以制造文化,可以做的只是引导,影响,如果某个企业主希望在自己的企业倡导一种他认为适合本企业的文化,他必须足以影响企业员工的思想倾向,行为准则,价值观和工作目的,个人要求等因素。漂亮的口号如果没有多数人的实施就只能装点门面,而强制性的推行一些“文明公约”“公共守则”只能收一时之效,这不仅使领导层为求落实而疲于奔命,不断地搞运动、搞检查,而且,久而久之,企业员工变成“木偶兵团”,丧失了自由发挥,大胆创新的锐气。

要影响员工,吸引员工将各人的私利协调统一,共同形成一种大多数人感到舒适的气氛,这就是适合这个企业的文化。它的形成,是个自然的过程,是各人利益的统一点,是人们追求的平衡物。

二、企业主和雇员的利益平衡

有人说:“老板的目的就是赚钱,打工的要从老板手里拿钱,这种利益冲突怎能找到平衡点?”

我也听到过一位高级经理说:“要让员工每个人都开心,我就不会开心了。”

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真的就是这种不可调和的根本冲突亲系吗?我认为不然。

首先,企业一定要赚钱,赚不到钱,老板就面临破产,员工失掉一个工作机会,拿不到工资养家糊口,其次企业一定要发展,企业的成功给予老板以成就感,满足感,而员工们也在企业之中得到发挥才华的机会,从而满足了自己的自重感。人类的基本需求---为生存而产生的物质要求及发展潜能,得以自尊的精神要求-----老板和雇员双方要通过企业这个实体才得以实现,难道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共同追求的目标,不是双方合作的前提,协调的基础吗?

当然,由于地位的不同,观察问题的触点不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具体问题上,要某一时间内,不同的意见,矛盾、冲突,总是此起彼伏,这种现象甚至在家庭中都很常见,何况是毫无亲缘关系的企业中?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相信这种矛盾在本质上是可以调和的,并致力于寻求协调的可行方案,而这正是现代人解决一功问题的途径,是人类理性和智慧的试金石。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人才市场也要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这对雇主和雇员双方都 是一种挑战,大家都在市场经济法则下经历筛选的过程,在较大的自由度下,调整自己或遴选对方,在这种公平的,客观的情况下,“适者生存”。在善于经营的老板手下自然人才密集;管理不善的老板则要面对人才流失的危机;德才兼备的能人不愁找不到用武之地,而假才虚料最终难免被淘汰。因此,在市场经济法则的严峻考验下,雇佣双方有必要,也有条件寻得利益的共同点,即使到了彼此难以相容的地步,也各有自由重新做出留、去的选择,根本无须浪费感情,仇恨对方。

三、建立追求快乐的心态

我问过许多人同一个问题,被问者包括国内的各阶层人士,移居美国、澳洲的华人工作者以及香港的白领阶层,这个问题是:“你现在这份工作做得开不开心?”令我惊奇的是,绝大多数在中国受教育的人的回答几乎一样:“嗨,有什么开心不开心,反正总是要做的。”而香港人,则会直接的回答:“我很喜欢这份工”或是“我做得不开心,正在长机会转工”。他们不甘于愁眉苦脸地“捱”一份不满意的工作,辞工时也用不着咬牙切,一肚子不上算的怨帐。

我想,大概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崇尚“忍”的美德和刻苦的精神,使人们以捱苦为荣,以至忘掉了人追求人类最基本的权利,或是有意回避“开心不不开心”这类问题吧!但我却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建立追求快乐的心态,正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基础。

什么是快乐?快乐是一种感觉,是每一个人都 需要和喜欢的,尽管每一个人要求快乐的内容都不同,程度不同,获得快乐的方式,手段也各异,概括的说,快乐来自“欲望得到满足”。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乃至一个社会,应该承认每个人都有争取快乐的权利,并尽力提供广阔的余地和合理的良好环境,供人们争取快乐。一家健康的企业文化应该最大限度地包容每一个人的快乐,而企业中的每一个人,也应该是善于追求快乐,欣赏快乐,保持快乐心态的人。

“欲望得到满足”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内中却包含着哲理。它并不等于“要什么就有什么”。在现实生活中,真理就在于“度”的掌握,如果一个人的欲望超过实际可能性而得不到满足,为了自身的快乐 ,就要做出调整----降低欲望或努力提高自身达到欲望的能力。而这种自我调整的功能,就是现代人适应社会,免除烦恼最重要的本领,也是健康企业文化的肥沃土壤。

如果做个品格高尚的人能使你快乐,按照自己对“品格高尚”的理解去做吧,别人给予什么回报并不重要,自己快乐就是了。

你是否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华,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潜能为成功的定义?如果成功使你快乐,放手去做好了,别管老板看见没有,别人赞赏与否。

如果你觉得生活在友善、互助、坦诚的环境中会更快乐些,那就多付出爱心、多帮助人、诚恳待人,这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不是对别人慷慨施舍。

谁都 希望升级,加薪。如果有人为了争取权利不择手段伤害他人,自然会有市场经济法则来鉴别他。而最终他能不能通过时间的考验,能不能真的得到快乐,留待他自己品尝吧!

激烈的争吵、气恼、报复、记恨……如果给我们增加烦恼减少快乐,那就设法避免吧!自己快乐些,公司的内耗也少一些,人人都 这么做,自然就形成了友善,融洽的企业文化。

“追求快乐”的心态,使人通过自我调整找到自身的平衡,是群体协调的基础,是一种利已利人的文化。

四、调整观念,令自己更快乐

本人在中国大陆受教育,移居香港后,曾在英资、美资企业打工,经历了漫长、艰苦的适应过程,从接触到的丰联人那里,又看到了现今中国人在经济改革,制度转轨的形势下面临的不适应。人们的迷惑、彷徨、苦恼引起我的反思和强烈的同情。因为这一切我都经历过,我愿将自己在自我调整过程中体会与大家分享。

我们中国人,在儒家文化的延续熏陶下出生,在“无私”“忘我”“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强大的历史洪流冲积洗炼出我们民族特有的价值观,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结晶,不管别人说“好”不是“不好”,总之这是我们“自己的”,不需要、也不应该舍弃它。现在谈到企业文化,很多人都列举美国的、日本的、韩国的大公司有什么样的文化。别人的经验不管多好,那是“别人的”,怎样在珍爱“自己的”同时,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一些适用的养份,滋补自己、调整自己,以适用现今的变革,这一课题正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使命。行为的调整,有赖于观念的调整。而观念的调整,其深度,速度又因人而异。每个人有权按照自己的需要做出选择,以下提出几个能影响山体乐心态的观念,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自由的选择与代价

什么是“自由”?自由是“为所欲为”吗?我想: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是“欲”与“矩”在“我”中的统一平衡。“矩”是外在的,客观的,“欲”是自身的,主观的,从“矩”着手还是从“欲”着手,使二者平衡,每个人可做出自己的选择,而这一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使用的自由的过程。

可以说,人的自由是指选择的自由。在任何情况下,人的行为总是可以有几种选择的,而不同的选择又要付出不同的代价,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一种选择都有代价,所以,选择实际上是选一个自己付得起,值得付的代价,但却没有不付代价的自由。

被人们认为自由度最大的美国,近年来有些教育学家提出,衡量人成熟程度的标志是其对自己选择要什么代价的理解程度 。

选这份工还是那份工,对同事提出工作的协助要求是答应还是拒绝,和某人的意见分歧用哪 种方式来处理,受了委屈是抗争还是忍让;对上级不满意时怎么办?任君选择,这是人的自由,不过每一种选择都有代价,看一看,自己愿意付出什么代价,哪 种代价是不会或较少影响自己快乐的心态的,那么就付吧!这就是成年人负责任的、运用自由的模式。我们很多荂离就来自作了选择却不愿付出代价,反将这种代价看成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不合理的负担而迁怒于人,如果这种观念不调整,恐怕自由度越大,烦恼就会更多。

2、信任

我们中国的文人学士有一句话:“仕为知已者死”,兵法中又说“疑者不用,用者不疑”,作为打工者的,谁不希望老板和上级是“知已者”,而作为老板又怎会不希望手下所用均可深信不疑?!

可惜,“信任”和世上一切宝贵东西一样,也有一个“度”。

我在汇丰银行工作时听一位分行经理说,每个星期日和一位职员要去街上的自动提款机补充现金,我说“银行对你们可真信任呢”!他答到:“是的,我的信任度是50万,因为我的退休福利金超过100万”。

我曾听过好几个丰联人伤心抱怨:“他不信任我!”许多不快,冤屈和牢骚由此而来。在现代社会,朋友借钱要写借条,银行贷款要抵押,兄弟间做生意要开银行信用证,这也足以令古人唏嘘,但既然身为现代人,与其为“不被信任”而气愤,不发调整一下自己的信任观念,同时努力充料自己,强化自己,提高自己的信用度。

3、公平

世上任何地方都 有许多“不公平 ”事,但究竟怎样才“公平 ”,我至今不知道。不过,怎样对待自己认为不公平 的事,这倒是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影响人的快乐心态。

我有一位朋友,在中国大学毕业,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移居澳洲,两年前来港找到一份工作。工资不错,工作性质也合乎他的专长,两年来干劲十足,颇有成就。不料最近他无意中得知公司中的洋雇员,并无博士头衔,工作效果也“不如我”,而工资却高出2倍。他很气愤,认为这种不公平待遇是一种侮辱。我说,单凭蓝眼睛黄头发、白皮肤就能多挣钱,这确实不公平,但是如果你们老板不是傻瓜,就一定有他的理由吧?你对这事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选择:可以到“反歧视委员会”去告你老板,或在公司开会时大声疾呼,要不就找上级谈谈,要求增加工资,或者就干脆辞工不干。做什么都可以,只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就是了,不过只有一件事别做,就是别气坏自己!

丰联公司也有许多“不公平 ”的事,每个人在自己的角度看,都会列举出自己认为不公平的事,怎么办?以上我劝朋友的话,如果有几分价值,可供你参考。

4、变和应变能力

也许因为我们民族在以农为主的背景下发展了自己的文化,我们的感情比较侵向稳定;也许过去几十年的动荡使人厌倦,人们都 怕变化,所以很多人常用反感的语调说:“又变了”!

今天的中国,每天都 在变,快速的变,人们对“变”的观念不调整好,自身心态的平衡及自身与外界的协调就难以达成一致,当然也就难以快乐。

我本人也不是一个喜欢新鲜、刺激、冒险的人,我珍惜今天的安定平静的生活,然而这并不等于拒绝一切的改变,尤其在今天的中国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无限的生命力和无数的机会,和无穷的希望!

十几年来,世界各国大、中、小企业家形成了一股到中国投资的潮流,我待物丰联公司也是其中之一。到底在中国开公司有没有一套可以完全依循的方程式,可以照搬的成功秘诀?没有,我们必须“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走,一边试,一边提高,一边修正,走出自己的路来。这本身就是一条在“变”中求存,在“变”中创新的路,走在这条路上的人,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又要找到万变不离其终的那个“终”,以免在变中丧失了自己。

我所说的应变能力,包括:①克服拒变心理,乐于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②在变革的过程中,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也即与自己才能相符的角色;③在每个阶段明白自己的目标,同时准备付出什么 样的代价;④找路的时候,难免有踏错步子的,留余地和时间给自己,也留余地和时间给自己,也留余地和时间给别人,作改正之用。

我所说的万变不离其终的那个“终”是什么 ,每个人有不同的诠释,也许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选择。它代表着自己的那个不变的精神核心,是“非卖品”。一个人如果赢得了全世界却丧失了自己,那还有什么意思呢?我想,每一个人都需要建设健康的群体,而健康的企业文化也就自然形成了。


2016年9月9日 03:06